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發布了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以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相互尊重、保護隱私、嚴守法規、加強溝通」為核心原則,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大力開展醫學人文教育,加強醫學人文關懷,增進醫患交流互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行動方案》要求各地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開展醫學人文系列培訓活動。并指出,要將臨床一線醫務人員作為主要培訓對象,將新入職員工、醫療糾紛高發科室人員等作為培訓重點,組織投訴管理人員、分診臺、導醫咨詢人員及熱線電話接聽人員等窗口人員參加培訓。
《行動方案》指出,要充分考慮重癥監護室、搶救室、手術室等特殊單元的人文關懷工作。陳偉表示,之所以專門提出這些單元,因為患者在進入這些單元的時候,往往是病情最危重、身心最脆弱,而且親人不在身邊的時候。
這時候醫院采取一些細小的舉措,比如手術室人員佩戴一頂花帽子,手術室墻壁涂上鮮艷的色彩,或者播放舒緩的音樂,就很容易讓病人一改對手術室嚴肅、冰冷的印象,感受到醫療的溫度。
醫學人文情懷的提升,不是靠灌輸培訓要求。陳偉指出,因為從事著高風險,充滿不確定性、矛盾性和局限性的醫療工作,醫務人員自身壓力也很大,即使想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最根本的是以文化人,讓大家養成潛移默化的習慣,形成一種文化的力量。
《行動方案》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行動。陳偉分析,本次方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教育部等四部門一起開展醫學人文關懷提升工作,是希望從醫學生教育階段更加注重醫學人文情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為他們在醫學生涯最初階段埋下醫學人文的種子。
此外,《行動方案》提出醫學院校要在臨床見習、畢業實習和臨床實踐訓練過程中,加強醫學生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組織開展醫學生走進社區鄉村送醫送藥、宣傳健康教育知識等多種形式的醫學人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安排醫學生早期進入臨床科室、醫療衛生機構投訴管理部門等進行教學實踐,重視醫患溝通,熟悉交流技巧。
《行動方案》指出,醫療衛生機構應當豐富醫務社工服務內容,協助開展醫患溝通,提供診療、生活、法務、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務;要通過多途徑、多渠道,鼓勵醫務人員、醫學生及社會有愛心人士等,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后為患者提供志愿服務,充分發揮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在醫患和諧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據悉,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醫務社工和志愿者能夠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可能由于醫務人員工作繁忙,而且患者介于身份的原因不愿意跟他們吐露心聲,社工和志愿者就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此外,還有醫院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比如打造「無圍墻醫院」,或者有溫度的醫院,讓病人進入醫院后恐懼感可以減輕,也是在潛移默化地提升人文建設。她表示,不論從任何角度,只要使得醫患溝通更加順暢、就醫流程更加合理,從而提升患者的就醫獲得感,都是在提升醫學人文建設。
《行動方案》要求,實施階段(2024年10月—2027年9月),各地結合實際進行工作部署,逐步健全和優化醫學人文建設管理組織架構,促進醫患溝通,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并對醫療機構提出了具體建議,如通過科學管理分診、優化安排上下午、周末出診時間、錯峰排診等,保證醫患有較充分的溝通交流時間。
健康中國建設的實現,醫學溫度的提升至關重要,在此過程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各省市衛生健康委以及各醫療機構都會按照方案精神,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指導當地醫療機構開展更多人文培訓,通過各種活動和方式,幫助醫療行業從業者不斷提升人文素養、溝通水平,為患者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增加患者的就醫獲得感,從而形成更加良好的醫患溝通氛圍,促進醫患關系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