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沉默殺手!數據統計:2022年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 2.45 億,18 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 27.9%。隨著高血壓發病率的不斷上升,掌握正確血壓測量的方法已成為全民健康普及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在測量血壓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請聽一聽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護士王穎、杜曉佳、符俊麗、董萌講一講如何正確測量和防治高血壓。
血壓監測細節多多:
先休息30分鐘讓身體平穩
測量血壓的第一步應該讓身體保持平穩狀態,進行血壓測量之
前應該靜坐至少30分鐘,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抽煙喝酒、飲用令人興奮的飲料或者有憋尿、攝入過多食物的行為。
只有保持身體平穩,靜坐30分鐘以上再進行血壓測量,測量出
來的血壓才比較準確,不容易干擾正常的結果,這是其中需要注意的一步。
進行血壓測量儀器操作
(1)選擇經認證的上臂式醫用電子血壓計,定期校準。
(2)袖帶的大小適合患者上臂臂圍,袖帶氣囊至少覆蓋 80% 上臂周徑,常規袖帶長 22~26 cm,寬12 cm,上臂臂圍大者(> 32 cm)應換用大規格袖帶。
(3)安靜放松:去除可能有影響的因素(測量前30 min 內禁止吸煙、飲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 ),安靜休息至少 5 min。測量時取坐位,雙腳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體保持不動,不說話。
(4)位置規范:上臂中點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也就是袖帶中間與心臟齊平;袖帶下緣距離肘部約 2~3 cm(約兩橫指 )處,松緊合適,可插入 1~2 指為宜。
(5)首診測量雙上臂血壓,以后通常測量讀數較高的一側。若雙側測量值差異超過 20 mmHg,應轉診除外鎖骨下動脈狹窄的可能。
(6)每次門診測量兩次,間隔 1~2 min,取兩次的平均值記錄,如果兩次差異 >10 mmHg,則測量第 3 次,取后兩次的平均值記錄。隨訪期間如果首次測量 <140/90 mmHg,則不需要額外測量。
監測與防治缺一不可
許多患者都知道血壓監測的結果與疾病、藥物、年齡、晝夜變化、環境、溫度、情緒和精神狀態等都息息相關。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3年全國高血壓日宣傳要點》,患者可以抓住高血壓防治重點,從而做好血壓管理,有效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切實提高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
在病房里,許多患者都這樣問過:“醫生,我的血壓調好了,以后我就照這個藥吃吧,這個藥對我真管用!”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血壓調整達標后至少每 3 個月應隨訪 1 次;血壓未達標患者,2~4 周隨訪 1 次,每次隨訪時需要遵醫囑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并觀察 2~4 周,以評價藥物治療的有效性。無論何時出現血壓持續升高、波動劇烈或出現頭暈、頭痛、惡心等癥狀時,都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高血壓患者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應用和定期隨訪,讓血壓值控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即可。
高血壓是患病人數最多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城鄉居民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2023年10月8日是第26個“全國高血壓日”,今年“全國高血壓日”的宣傳主題是“健康生活,理想血壓”。活動當天,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學部動員全體醫護人員參與高血壓健康科普工作,認識高血壓,從每一個公民做起;預防高血壓,從每一天做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學部全體醫護人員提醒您:一定要知曉自己的血壓,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確診高血壓后,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檢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和非藥物治療,不可盲目跟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