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已正式開幕,在日前出爐的人民網全國兩會調查中,“依法治國”“就業”“鄉村振興”“醫療”“高質量發展”“養老”“教育強國”“社區治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教育”入選十大熱詞。
目前,針對全民關注的醫療健康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大量議案、提案和建議,在新興的醫療健康科技領域,醫療信息化、醫療數據、醫療人工智能、智能康復等話題被頻頻提及。讓我們來一起聽聽他們的聲音。
1、醫療信息化
王巖表示,傳統電子病歷系統缺乏與專科業務深度結合的結構化數據,醫院一般缺少臨床科研所需的全流程診療數據。這些是當前智慧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挑戰。為此,王巖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臨床科研為牽引,強化信息系統與臨床專科業務的結合。以臨床實際需求為導向,探索改革傳統電子病歷結構。二是建設更高質量的全流程診療數據。在當前互聯互通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可滿足專科科研創新的連續性全流程診療數據閉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降低數據獲取成本。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創造醫療數智技術研發、試驗、應用的良好環境。建議在數據管理、隱私安全等方面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嘗試在國家層面建立醫療數據流通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 姚建紅: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互聯網+醫療健康”“數據要素×醫療健康”等創新模式為基層衛生體系智慧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著眼于新時代基層衛生改革發展需求,姚建紅建議大力推動智慧基層衛生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加快完善智慧基層衛生體系技術支撐。加快搭建一體化基層衛生服務數據中心。加快應用智慧基層衛生服務。加快智慧賦能基層醫務人員。加快完善智慧基層衛生服務績效管理。實現上述任務,必須加強組織保障。需推進部門、資源、政策間的統籌協調,建立智慧基層衛生服務推進機制。需抓實任務落實,制定符合實際、適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智慧基層衛生服務評價機制。需嚴格執行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建立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需積極鼓勵試點,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以及條件成熟的機構先行先試,以點帶面促進智慧基層衛生服務推廣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 張俊杰:
張俊杰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醫學影像“云膠片”應用的建議》,呼吁加快推進醫療機構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5G的應用,醫學影像“云膠片”在很多發達地區已經非常普遍了,但是在全國層面上還沒有達到同質化,特別是不同醫院間的相互認可、統一標準目前尚未達到全國層面上的水平。基于此,張俊杰呼吁,在醫學影像“云膠片”的運用方面,第一,要做到相互認同,第二,要同質化,第三,要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的保護。
2、醫療數據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 金李:
金李建議,加大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建設力度,將數據交易所納入國家數據交易場所體系布局規劃。建議以應用為導向,行政力量和市場驅動雙管齊下,加快推進一體化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和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在智能制造、商貿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與國家相關部委加強數據社會化應用試點。
針對個人數據,金李表示,支持有條件地方率先開展個人數據賬戶授權試點,探索個人數據授權使用參與個人數據收益分配的落地機制。保護個人數據隱私,提高數據使用效率,促進數據共享和創新,為數據資源的協同開發運用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礎及基礎設施。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 梁廷波:
建立健全“三醫”協同數字治理機制。圍繞數據共享政策支撐、數據提供決策支撐、基于大數據開發智能應用等方面,由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對數據共享進行研判分析,在保護個人隱私和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公共數據共享清單目錄,出臺數據共享支持政策。搭建國家醫保醫療公共數據互通共享平臺,把有關醫保支付結算清算數據、質量管理數據、就醫人群流數據及時反饋給衛生健康部門和醫療機構,加強醫療機構精細化管理;適度向省、市、縣衛生健康部門開放權限,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查閱、調用、對比、分析數據資源,支撐“三醫”協同治理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梁廷波還建議統一構建國家ICD編碼庫,同時建立數據監測和問題反饋機制,定期發布統計分析報告,定期更新編碼庫,推動編碼庫的持續優化完善。
3、醫療人工智能
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科主任 吳鐘凱: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科主任吳鐘凱表示,他和他的團隊已為感染性心內膜炎這一心臟疾病建立了醫療數據庫。但是光靠一個課題組建立數據庫,還是太小。吳鐘凱將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基于新型舉國體制和組織的優勢,建立一個可能是全世界最好最大的醫療數據庫。他還將在兩會上提出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應用的發展和規范的建議。
他表示,期待自己的建議能在國家構建相關醫療數據庫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并為人工智能技術在臨床醫療領域的應用,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助力。
4、智能康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 陳義漢:
陳義漢指出,解決目前康復醫療供需矛盾的關鍵,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實現智能康復醫療。
陳義漢以康復醫療機器人作為觀察的切入點,其市場準入、臨床使用和醫保支付定價等環節尚未形成共識,嚴重限制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為此,他建議加大對康復機器人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基金投入康復機器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給予相關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將部分優質康復機器人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對引入康復設備的醫療機構提供適當補貼和維護費用;落實康復機器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鼓勵自主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原副院長 姚樹坤:
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殘疾人、意外事故受傷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中,需要康復治療的約有1.3億人。康復服務的可及性與康復醫學水平直接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程度,也決定了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
對此,姚樹坤建議,強化智能精準康復,5G﹢居家康復、康養、醫養和遠程康復管理三位一體的康復體系建設。利用人工智能、5G技術與微型化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化評估、康復機器人,可使康復技術實現高效能、同質化,并大幅節省人力,實現遠程康復指導、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從而提高康復效果和服務效率。姚樹坤還建議,應組建智能康復專家指導委員會,可從相關社會團體或醫療機構選擇專家;應制定智能精準康復軟件、硬件及遠程5G的技術規范,確保醫養、康養、遠程康復高質量實現;應在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在各省份選擇具有對下級醫院、社區衛生機構有帶動引領作用同時具備深厚康復學科基礎的三級甲等醫院,開展智能精準康復推廣應用基地試點。